目前赤水高速公路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.05公里。全区投资48.3亿元,继续实施村村通路建设,公路总长5665公里,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。
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是否具有成本效益?赤水市副市长张小平计算出赤水市每年只能生产40万吨竹子,现在每年可以保证生产100万吨左右的竹子,直接支付给群众的原材料金额为4.8亿元。过去没有发现石斛的经济价值。目前,交通便利,全区石斛年产量8100吨,鲜花995吨,增加农民收入5.6亿元,直接带动5120户家庭和15886户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加5000多元。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激活农村神经末端的经济,使农产品实现更大价值,从而提高农民的致富积极性,使其致富的内生动力更加充分。
拧成一根绳子,“农民”变成了“股东”
来到遵义市汇川区四渡镇官坝,一望无际的茄子田,土地平整,沟壑齐整。卡车沿着拖拉机路开到田里,茄子被装上卡车,然后拉到上海出售。
正在采摘茄子的扶贫家庭刘正梅(音)说:“过去,土地不平整,种田不赚钱。后来,政府帮助平整了土地。现在农民们正在工作。她计算了一下对记者的账目。她在合作社工作,每个月挣1600英镑。这个家庭的工资是800元左右,每年的土地出让金是800元/亩,加上年底的分红,2 - 3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。
这一变化的背后,刺激了农民的内生动机。四渡镇党委书记王茜介绍说:“我们把农民拧成一根绳子,实行‘党委+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民’的组织方式。党委统筹规划,合作社实施。龙头企业提供种苗、技术、农资、销售渠道,实现多赢。”
大家都在吃“锅子”,人民的利益怎么能得到保障呢?关键是“3322”利益联动机制:30%的利润用于加强集体经济,30%用于股息从农民股东,20%用于合作发展后续产业,20%用于扶贫基金,这是留给巩固扶贫成果。